design anthology:成都玉林:社区的共有性={街头,沙发,龙门阵}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门口”。

  因为一首歌,没到过成都的人,脑海里也有着对玉林的模糊印象。而到过玉林的外地人,更多的是感叹它作为成都市民生活的鲜活切片,保留着老成都市井烟火,又完美融合了种种摩登城市的商业景观和年轻化的消费场景。

  没有哪里比玉林更适合探讨公共空间。于是,十月的一个午后,我们把沙发和茶几搬到玉林芳草亭,邀请到成都在地文化创意机构“撑展Chēngzhǎn”的主理人祝贺、天元律师事务所的梁渊律师,共赴这个有趣的主题——社区的共有性:产权、街道与行为。

一、 “野生”玉林和1公里生活哲学

  玉林,严格意义上并不是行政规划形成的地理单位,而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生长出来、经由在地居民共同的心理与文化认同确认下来的片区。

  它位于城市中轴线的人民南路西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国营单位和多所大学、研究所看中玉林地理位置的便利性,在这里建立职工宿舍。当时的玉林是成都高端住宅圈的代表,给人以居民素质和消费能力普遍较高的印象,首次商业浪潮冲击下,这里迅速被各种新鲜的商业业态占据,个体自发经营的小酒馆、餐厅纷纷落户于此。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玉林也经历了起起落落,第一批商品房变得老旧,为自行车设计的街道在汽车时代显得狭窄拥挤,部分原有住户搬离到环境更好的商品房小区,这里以房价低廉,人群构成多元混杂闻名,逐渐聚集起一些年轻的作家、诗人、艺术从业者,形成一种文化熔炉的氛围。

  十多年前,成都从南中轴线开始一路向南扩张,建立起宽敞的新城区。全新的行政规划上,玉林被一分为二,一半归属于高新区,另一半还留在武侯区。因为产权与直属主管部门的复杂暧昧,这里留给更多轻量、有质感、有意识的品牌和主理人更多落地生根的空间。

  如今的玉林是成都年轻人眼中最chill的所在,咖啡、酒吧、独立书店、二手古着店、文创工作室等空间+的新鲜业态层出不穷。一条街可以有数十家酒馆,夜幕降临,临街店铺的门口摆出露营椅,穿着时髦的年轻人慢慢聚集,日咖夜酒+演出的揽客形式在这里十分常见。而另一边就是老成都的宵夜方式——空气里混杂着啤酒、串串和火锅的麻辣鲜香。

  而在年轻人散去的早晨,空着的座椅和公共空间又迎来生活在此的大爷大妈。于是,摇扇吃茶摆龙门阵的老人,和逛酒馆听live house早C晚A的年轻人,可以共享一份闲适。

  公共空间的共有性,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形成此种氛围的原因,远不止是资本、商业或城市规划的单一作用。

二、 社区:物理空间上长出来的文化空间

  在从单纯的物理空间到叠加文化空间的过程中,祝贺和撑展这样的社群运营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按照他的说法, “社区更多时候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在这里发生的事情、产生的故事,能够称为‘营造’。社区营造过程中,除了公共空间的打造,还涉及内容创作和植入、居民情感的联结等,人塑造了社区的社会空间,空间和关系网形成完整的社区,伴随着地方政府等基础自治体权限和力量的扩大,社区的概念开始超越行政管理的物理边界,营造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物质空间,区域内的居民会有一种社会集体的心理意识。”

  谈论社区营造要先了解社区的含义。梁渊律师提醒,社区是一个基础性概念,它与街道办不同,并非是很多人误以为的行政区位概念,它并不承担行政职能,而后者是最小的基层行政单位, “履行职能也好,完成指标也好,街道办所服务和管理的对象都是这片区域内的居民,他们需要协调自发的政策、行为与法律法规和居民共同权益之间的冲突矛盾,在与撑展这类的机构合作时候,他们也是社区营造的主体,需要上行下效传递信息。”

  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社区的意义首先在于其包含的物理空间范围,人们通过对其中私人和公共空间的使用,确认自己与社区的关系。活动的、鲜活的使用者,为公共空间赋予了不同特质。行为在特定场所有相应的型式,当某种行为反复出现之后,会被习得和传播,变成群体 行为,起初互不相识的人们便以这种形式共享同一个场所,逐渐发展出基于场所、人、人的行动、针对人的行动的约束和规定、面对社区生活共同议题的解决方案等,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也就建立起密不可分、共同治理的关系,从而形成对一空间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感。

  不过,并不是所有社区都能完整地走过这一路径,更多时候,社区的形态停留在初期,只有物理概念而没有文化和心理认同。

三、 社区营造:让年轻人合理“入侵”老城区

  真正的文化和心理上的认同才会产生有温度、有情感的社区概念,帮助城市从千篇一律的困境中脱身而出。

  以玉林乃至成都为例,小到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习惯和共有意识。比如你游走在街头巷尾,经常会偶遇一些无人看管的沙发椅、摇椅、竹椅,主人不担心城管来没收,过路的人走累了可以借来小坐,也不担心有人冲出来轰赶。这种不需言明的默契就是空间共有性的体现。而意识到自己在社区乃至城市中享有的权利,似乎也使得成都人对公共空间里上演的一切,无论是活动还是纠纷,都表现得格外关切,有天然的参与热情。

  大到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比如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撑展团队在蓓蕾社区收集了一万多份问卷,问卷中提到最多的是宠物问题,如宠物粪便的处理、宠物友好设施等,将这个意见回馈给社区,社区在此基础上推动了人宠建设,最终形成13条“社区宠物友好公约”,又是居民参与和反推规则的典型案例。

  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发生在我们沙龙举办的现场。芳草亭是蓓蕾社区中的一块公共用地,古朴的木制六角长廊,既是居民纳凉休闲聚会的所在,也是社区主要街巷上的一段通道。

  幸运的是,芳草亭并没有被过分景观化,这里的居民照常使用着它,当我们将沙发、茶水和竹椅搬进芳草亭,这里立即成为目光聚集的中心,吸引了周围散步遛弯的大妈。在我们的邀请下,她们坐下来喝起茶水,好奇心十足地看着年轻人闯进自己的“地盘”,叽叽喳喳讨论着与她们的生活相距甚远的事情,却也丝毫没有被搅扰的不悦。

  但是是否所有社区的原住民都能像玉林老人们一样,敞开心胸拥抱变化,泰然接受年轻势力的进入?

  根据祝贺的经验,这也是玉林的特殊之处。“玉林从80-90年代开始发展,随后虽然经历衰落,但是小酒馆和民谣音乐、文化艺术又让这里成为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所以‘入侵’对玉林来说是潜移默化的。社区和在地营造团队也要把控节奏,比如如果街道本身有不少餐厅老店,那在更新营造过程中我们会放大餐饮属性,帮他们去做活动以吸引客流。如果是从无到有的业态,新老店铺同时存在,我们会选择让新的逐渐融入,给当地人适应的过程。不过这是玉林的情况,对于其他区域我们确实不好说。”

  我们的首次沙龙活动在凉爽的秋风中落下帷幕,而玉林的故事还在夜幕下鲜活地上演。如果你也对我们的观察和议题感兴趣,关注我们,一起期待下次活动现场见吧!

  特别鸣谢

  川至悦来 VAN COLLECTION

  天元律师事务所

  撑展Chengzhan

  本木Benmoo

  成都市高新区芳草街街道蓓蕾社区

  撰文:Echo

  创意平面:Bra

  活动摄影:小炸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互联网收集整理内容,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实之处,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处理。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