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每次暴雷银行都是大冤种

每每看到这种问题我只能摇头叹息。一方面是恨媒体报道不专业不负责,另一方面是可怜散户自己缺乏金融常识却要跳进股市里来赌博。

现在媒体动不动就是某某公司暴雷负债x.x万亿,比如:恒大违约负债2.5万亿,中植系暴雷负债3.72万亿。这就给吃瓜群众一种错觉好像负债大危险就高。这是明显的误导。告诉大家其实很多大企业负债确实很高,比如:如果我跟你们说某公司负债总额40万亿,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风险太大了这企业估计马上要倒闭了。但是,实际上我说的这家企业是工商银行,根据2023年中报工商银行总资产43.67万亿,总负债40.07万亿,净资产3.6万亿。

上面的例子说明:只说负债不说资产就是媒体耍流氓。负债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优质的资产和负债相对应,最终造成资不抵债。如果,企业向金融机构借钱投向了可以产生现金流的优质资产,那么这种负债是没问题的。所以,我们在讨论某企业暴雷的时候首先要确认资产和负债的差额是多少,如果负债多于资产那么就属于资不抵债。一旦进入破产程序,企业的债权人大概率会受到损失,负净资产越多债权人的损失越大。

第二个要考虑的因素就是银行在破产企业中是否有债权。虽然,我国依然是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破产的企业中都有大量贷款。我们以文章开头说的中植系为例。8月底集团召开了一次债权人的见面会,其中部分交流信息在网上流传:

并不是每次暴雷银行都是大冤种

集团资产总额没有明确数据。还在做盘点,一切以专业机构出结果为准。不过没有银行抵押和贷款,主要就是定融。中融信托有点关联。清算比海航、恒大会快的多,因为他们涉及很多金融机构的融资,中植没有,中植资产结构比较清楚,没有再去加杠杆融资。

如果,上述内容可信,那么中植系爆雷就和银行关系不大。毕竟,中植系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定融(定向融资,针对特定少数人群的融资)。即便这些定融的债权人受到一定损失,也不会影响他们自身对银行债务的偿付能力,即风险不会在金融机构中大范围传播。

第三个要考虑的点是,银行的债务是否有足额的抵质押物。企业在进行破产清算的时候是有清偿顺序的。排在前面的的是破产诉讼费用,拖欠员工的工资福利,拖欠国家的相关税款等。上面这些都属于优先清偿债务。优先清偿债务后就是普通债务。普通债务中又分为抵押担保债权和无抵押债权。在普通债务清偿时,抵押担保债权先于无抵押债权清偿。所以,只要银行的贷款抵押物货值充足,即使银行贷款踩雷了,也可以通过处置抵质押物收回部分或全部本息。

我们以招商银行针对碧桂园的贷款为例。2023年招商银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高管对于招行对碧桂园的信贷风险敞口进行了披露:“从具体结构来讲,我行境内自营业务敞口占全部合作金额的87%,这部分基本都是项目融资,项目端货值对债务的覆盖倍数在1.5倍以上。”从招行的披露看,招行给碧桂园的项目贷款都有抵押物,且抵押物的公允价值是贷款本金额的1.5倍。也就是说,即便抵押物的处置价格下跌30%,依然可以完全覆盖贷款本金。

第四点需要考虑的就是债务重组可能给银行带来意外的惊喜。在企业破产清算时应了那句古语:破鼓万人捶,破产清算时的资产价格可能远远低于采购成本。里面的资产通过一定的优化重组,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价格飙升,甚至给银行带来额外的盈利。

这里我们可以举2个例子。第一个就是1999年左右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这4家巨型AMC专门对接处理四大行的不良资产。但是,多年之后我们再回头看时,却发现四家AMC曾经发展得非常好。主要原因是AMC从四大行低价接管了大量抵押资产,其中不乏某些企业的工商业用地权或核心地段的物业。这些资产在后面20年的城市化过程中价值得到了大幅升值。

第二个例子是前几年搞的债转股。当时,正好是我国阶段性银根收紧,经济发展降速。部分产能过剩的企业陷入了经营困难,比如:能源企业,资源企业。当时,银保监会主导大中型银行进行了一轮债转股。最近两年这部分企业的盈利能力显著改善,其股权价值大幅飙升,比如煤炭企业,盐湖股份四大行21年的业绩或多或少都受到盐湖股份重新上市的提振,公允价值变动不仅收回了当初的贷款本金还大有盈余。

综上所述,作为银行的投资者,在面对各种负面舆情的时候首先不能慌,要各方收集相关的信息,理性评估企业暴雷对所持银行的影响,不能盲目乐观,当然更主要地是不能盲目悲观。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互联网收集整理内容,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实之处,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处理。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