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私募机构掀起自购产品潮 挽回出资人信心成效几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面对A股极端行情所带来的产品净值大幅下滑,越来越多私募机构重启自有资金申购旗下产品,力争能挽回出资人的信心。

3月1日,百亿私募机构――进化论资产发布自购产品公告表示,公司将于近期产品开放日使用1500万元自有资金,申购公司旗下基金产品。1月下旬,进化论资产已自购了2500万元旗下产品。

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1月下旬以来,已有5家私募机构决定自购旗下产品,合计自购资金超过3.4亿元,其中海南希瓦、进化论资产、幻方量化均为百亿私募机构,自购金额分别是约1300万、4000万与2.5亿元。此外,上海卓胜私募与久阳润泉则分别自购2500万元与约1240万元旗下产品。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A股市场遭遇极端行情导致私募产品净值大幅回撤之际,私募基金自购旗下产品一直是提振出资人信心的重要举措,其好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私募基金自身利益与出资人利益进一步绑定,由此增强出资人的持有信心,二是凸显私募机构对未来A股市场回升的良好预期,让出资人感受到产品很快收复净值失地的憧憬。

进化论资产表示,随着此前困扰市场的诸多风险因素(比如雪球敲入、量化DMA、融资融券等杠杆风险)相继释放,市场出清相对充分。2024年年中可能是一个长周期的转折点。此外,参考过去数轮的牛熊周期规律,随着A股经历约3年的调整走势,未来A股走势大概率不会太差;加之资本市场监管新规(例如约束再融资、鼓励分红等)陆续出台,社会资本回报率有望提升,市场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也有私募基金人士直言,私募机构光靠自购旗下产品是不够的。要彻底提振出资人的信心,私募基金还需及时优化自身投资策略,尽快收复净值失地。

记者获悉,为了缓解私募产品净值波动幅度与获取更稳健的投资回报,越来越多量化策略与主观策略私募基金正加大风险对冲与低风险套利策略在整个投资组合的应用,包括可转债套利、ETF套利、期现套利、另类套利等,都被他们迅速应用在当前的A股交易策略里。

“比如ETF套利等低风险套利策略年化回报率能达到约5%,但机构需要付出较多精力。在目前市场环境下,我们必须多干苦活累活,先确保投资者能看到稳健回报。”一位量化私募基金负责人向记者指出。

黑翼资产创始人、CEO陈泽浩在第十八届私募基金年会期间向记者表示,面对近期量化超额出现显著回撤,私募基金需迅速调整策略修复超额收益。

在他看来,就以往市场经验而言,通常情况下,在A股市场调整结束后,超额收益修复是大概率事件。但随着量化投资规模增速放缓,私募基金需密切关注量化策略的迭代趋势。

陈泽浩指出,当前量化策略的迭代趋势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继续提高超额稳定性;二是继续不断完善因子储备;三是不断加强对整个风格暴露的控制。

锐耐基金创始人张家森直言,随着量化交易日益拥挤,众多量化套利机会转瞬即逝,如何在市场机会出来前抓住它,考验量化私募基金的综合能力。这需要量化私募基金的策略不断领先市场,并拥有良好的基础建设。

记者多方了解到,随着近期A股企稳回升令众多私募基金产品业绩回升,如今越来越多量化私募机构又开始考虑发行兼顾净值低波动性与低风险稳健回报的新产品,包括一些底层为固收类资产,挂钩A股看涨期权等衍生品的多策略私募产品,以迎合众多高净值投资者对财富先保值后增值的迫切需求。

私募排排网创始人李春瑜在第十八届私募基金年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去年量化多头策略取得显著超额收益后,今年以来量化基金遭遇较大的超额回撤。这对量化私募机构而言将是一次重要的考验,因为越来越多高净值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将重新审视私募机构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针对衍生品投资,私募行业需进一步加强风险揭示与投资者教育。

在李春瑜看来,近年不少私募机构管理人与券商推出众多创新型的结构化产品,涉及场外期权等衍生品策略。但在今年1份市场下跌过程,不少类衍生品策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净值回撤。因此,衍生品投资需加强特殊的风险揭示与适当的投资者教育,才能助力私募行业健康发展。

记者获悉,截至去年底,国内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为8649家,尽管相比去年初有所减少,但证券类私募基金产品数量达到97258只,管理规模从去年初的5.56万亿元增长到去年底的5.72万亿元,表明在经历去年市场波动后,私募行业资管规模仍保持增长。

李春瑜认为,去年2023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修订后的《私募投资备案办法》,国务院出台《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这些政策均有助于促进私募投资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私募机构除了自购产品与优化投资策略,还需进一步提升自身运营能力与科学透明的风控管理制度,包括在交易与风控之间建立防火墙、杜绝基金经理一言堂式的投资决策、增强风控部门对止损平仓的干预力度等,才能在极端行情下确保净值实现相对平稳的波动,真正赢得众多出资人的青睐。”多位私募基金业内人士指出。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互联网收集整理内容,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实之处,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处理。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